“75后”新董事长执掌在即,成都银行如何在“而立之年”谋划下一个“万亿元”?


每经记者|张祎    每经编辑|张益铭    

9月22日,成都银行(601838.SH,股价17.4元,市值737.49亿元)两位核心管理层人选落定。

成都银行公告,该行于当日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临时)会议,在副董事长、行长徐登义的主持下,经董事会审议通过,黄建军当选为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张育鸣当选为第八届董事会副董事长。两人的任职资格尚需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其任职自任职资格获得核准之日起生效。

随着上述人事安排的落定,成都银行将由黄建军担任董事长,行长徐登义、“丰隆系”张育鸣担任副董事长,形成“一正两副”的董事会领导架构。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银行即将于明年迎来成立三十周年。在此重要时点完成核心管理层更迭后,新团队将如何带领这家资产规模超万亿元的上市银行步入新发展阶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日前,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成都银行在政务金融、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未来有望通过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在其重点布局的绿色金融、科创金融、零售金融等业务领域呈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业务版图的战略性升级。

核心领导层更迭

此次被选举为成都银行董事长之前,黄建军已就任成都银行党委书记一职。

8月17日,成都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同日公告,两家银行“掌舵人”以双向对调的方式同步履新。其中,时任成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黄建军调任成都银行,任党委书记并获董事长提名;时任成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晖则转任成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并成为董事长提名人选。

简历信息显示,黄建军出生于1975年11月,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正高级经济师。这位“75后”少壮派金融家从成都银行基层岗位起步,历经过多个业务条线和重要管理岗位历练,曾任成都市商业银行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兼目标督查办公室主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公司业务部总经理、中小企业部总经理;成都银行高新支行行长,公司业务部总经理,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成都市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成都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副行长,其间挂职广东省佛山市金融局副局长。

2020年,黄建军调至成都农商银行,先后担任行长、董事长等主要领导职务。凭借出色的经营能力,他在任内带领该行完成多项改革创新,实现全行资产规模从5000亿元到近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资产质量创下近九年最佳水平,创造了农商行转型发展的“成都样本”。

此次被选举为成都银行副董事长的Teoh Yih Min(张育鸣)也是一名“75后”。简历信息显示,张育鸣出生于1979年1月,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金融、管理与国际贸易学专业毕业,学士学位,现任马来西亚丰隆银行有限公司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与此前于本月初因退休离任的成都银行原副董事长何维忠相同,均属“丰隆系”背景。

9月4日,成都银行公告,该行副董事长Ho Wai Choong(何维忠)因退休离任。公开信息显示,何维忠自2008年6月起担任成都银行副董事长,同时兼任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成都银行董事会在公告中高度评价其作为“成都银行与战略投资者丰隆银行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积极促进双方业务合作和资源共享,并在公司数字化能力建设、风控能力提升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及智慧。

根据成都银行董事会同时通过的决议,黄建军当选董事长、张育鸣当选副董事长后,还将分别进入相关专业委员会任职。黄建军被增补为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张育鸣则被增补为董事会战略发展、风险管理、薪酬与考核以及授信审批特别授权四个委员会委员。

万亿元城商行迎来新起点

公开资料显示,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不仅是四川省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更在2018年1月31日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及全国第8家A股上市城商行,实现了从地方银行到上市金融机构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在“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三大转型战略、“稳定存款立行、高效资产立行”经营方略、“七大管理能力建设”系统工程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下,成都银行跑出了令全国同行瞩目的发展“加速度”。

2018年上市后,成都银行将“上市提能、区域发展、综合经营”作为高质量稳健发展的内驱引擎,2021年主要经营指标跻身全国城商行前十强,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城商行首位。

2022年,该行全面打响“规模迈入万亿元级、管理进入一梯队”三年冲锋战,并于2023年实现总资产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西部地区首家“万亿元级”城商行。截至2025年6月末,其总资产已突破1.37万亿元,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达到9834.81亿元、8346.28亿元。

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成都银行的经营质量也在持续领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29.82亿元、净利润128.58亿元,ROE(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五年位居A股上市银行榜首,不良贷款率创下连续9年下降的纪录,连续两年位居A股上市银行最优水平。

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22.70亿元、归母净利润66.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91%、7.29%,截至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连续六个季度稳定在0.66%的历史低位,拨备覆盖率达452.65%,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作为同时具备城商行与农商行高层管理经验的金融高管,黄建军既对成都银行战略有着深刻理解,也积累了跨机构管理经验。其重返成都银行后,能否带领该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备受外界关注。

据了解,在黄建军执掌成都农商银行期间,该行作为成都市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银行,以大零售和大三农为主体,打造了“一体两翼双擎”的业务布局,在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7月,成都农商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2025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排名升至第194位,并首度跻身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位居第383位。

区域拓展加快

“作为上市城商行,成都银行的发展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近年来,成都银行在政务金融、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西部地区首家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城商行。“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既是其过往战略成效的体现,也为未来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在他看来,成都银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随着成渝地区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家区域内重要的上市城商行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成都,作为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2024年,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969.45亿元,占GDP比重为14.3%;银行业资产规模达16.86万亿元,位居西部第一。

近年来,成都银行持续深耕川陕渝市场,形成了政务金融、实体业务、零售负债三大“护城河”。

公开数据显示,通过“重点项目、产业升级、要素保障”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成都银行为成渝共建、城市更新、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等城市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2024年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重大项目信贷投放超3000亿元。

与此同时,该行还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转型、普惠发展、数智赋能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贷款及垫款规模接近6900亿元,较年初增长14.44%;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2.87%,突破497.71亿元,位居四川省法人机构第一。

在零售业务方面,该行通过打造“市民银行”品牌,存款余额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个人存款规模达到5078.5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区域拓展战略成效凸显,异地分行各项存、贷款增量占比均超过30%,成都以外地区对全行营收贡献度首次突破20%,达到20.99%,同比提升了4.63个百分点。

杨海平分析指出,成都银行有望通过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巩固政务金融、产业金融等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依托成渝地区人口集聚效应,把握新旧动能转换契机,在其重点布局的绿色金融、科创金融、零售金融等业务领域呈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业务版图的战略性升级。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实习生2 摄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